中华智慧之光:国学绚烂的文化画卷

      国学扎根于先秦经典和诸子百家学说,是一座丰富多彩的文化殿堂。其内涵广泛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还包括了历代史学等多个领域,构成了一套完整而深刻的文化、学术体系。在中国历史长河中,所谓“国学”最初指的是以“国子监”为代表的官学,而随着“西学东渐”的时代潮流,这一概念相对于西方学术渐趋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
      国学,承载着中华五千年文明的精髓,其渊源深远,如同长江之水滔滔不绝。在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国学的概念早已悄然萌发,蕴含于《周礼》、《汉书》《晋书》等经典之中。而白鹿洞国学,则是古老书院中的佼佼者,见证了历史的风云变幻。
      国学的定义有诸多解读,但不争的事实是,它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集大成者。在现代,国学涵盖了先秦经典、诸子百家、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以及同时期的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等广泛领域。中国历史上,“国学”一词最早与官学相连,自“西学东渐”之后,成为区别“西学”与“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的符号。

1. 概念科普

  • 历史演变
          “国学”这一概念的渊源可追溯至《周礼》等经典,而唐代的白鹿洞国学更是早期的典范。这个学校在南宋朱熹时期建成,成为“四大书院”之一。白鹿洞国学之名在朱熹之前即已存在,可见“国学”之概念自古有之,指的是国立学校。章炳麟在苏州创办的章氏国学讲习会,对国学进行了总结性的讲解,将其分为“小学”、“经学”、“史学”、“诸子”、“文学”五部分,拓展了对国学范围的理解。
          然而,“国学”一词近代起源有争议。一些学者认为其源自日本,而江户时代中期的日本思想家荷田春满等人提倡对古代典籍进行研究。在中国,“五四”运动期间,对传统文化的质疑声中崛起了“国学”的概念。新文化运动中,陈独秀等主张摒弃传统,而胡适等则提出“整理国故”口号,试图从传统文化中寻找与西方文明的结合点。

  • 解读国学
          国学的涵义多种多样,社会上尚未有统一认识。有学者认为国学包含中国的所有文化学术,而有人认为它专注于治国理政之学。然而,有两点是可以肯定的:

    1. 国学的基本定义是“中国固有的文化学术”;
    2. 国学门类宽泛而复杂,诸子百家并无主从之分。

      现代“国学”既指中国古代和现代的文化学术,涵盖历史、思想、哲学、地理、政治、经济,乃至书画、音乐、易学、医学等广泛领域。这一概念的提出,源于欧美学术的传入,为了与“新学”、“西学”相区别。1949年后,“国学”名词随着胡适等人的批判而基本消失,直至上世纪八十年代,“爱我中华”之风兴起,“孔子学院”在海外传播,“国学”再度升温。


2. 文化属性

  • 国学之魂
          国学既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更是思想的源泉。其内涵丰富多彩,诸子百家在不同时期都发挥着重要作用,形成了中国独特的文化观念。国学之魅,在于其承载了中华民族的智慧和创造力,是历史的见证,也是未来的启迪。
  • 国学辨正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精髓,历经沧桑而不衰。然而,对国学的理解往往被狭隘地局限于儒学,以至于有人认为儒学是国学的唯一代表。这种观点过于狭隘,忽略了先秦时期诸子百家的辉煌并忽略了国学的真正内涵。
  • 国学百家
          《说文解字》指出:“儒,柔也,术士之称。从人,需声。”这一定义表明,“儒”最初是一种术士的称谓,与学者相辅相成。儒学并非孤立存在,其根源较早,被称为“儒”的学者源远流长。古代通常以“儒”泛指学者,而非单纯指儒学。
          国学,作为国家之学、国人之学,其内涵应当广泛而复杂。国学并非仅仅是儒学的代名词,更应该涵盖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辉煌成就。在先秦时期,诸子百家齐发,如道家墨家法家等都是国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将国学仅局限于儒学,无疑是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种偏颇看法。
          国学,顾名思义,就是国家之学,也是国人之学。古代中国的国家观念是不断变化的,但无论怎么变化,都可以称之为中国或华夏。也就是说,国学应当是中国或华夏历朝历代学术文化之总称。从历史来说,国学不能局限于儒家之学,先秦时期百家争鸣,儒学只是与道、墨、法等诸家相并列之一家学说。
  • 学派多元
          经学是国学的重要派别之一,涵盖了古文经学和今文经学两大流派。然而,经学并非国学的唯一内容。章太炎深刻指出,中国古代哲学的多元性,包括儒道法墨名以及佛家等派别,都是国学的主要组成部分。
          关于经学,章太炎提出“六经皆史”的观点,强调了经典中蕴含的历史精华。然而,他也反对过分推崇经学,呼吁对经典要有更为审慎的态度。这种观点体现了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同时也提醒后人不可盲目崇拜,应当理性看待经典。
  • 哲学之丰富
          对于哲学,章太炎详细论述了中国古代哲学的主要派别,包括儒家、道家、法家、墨家以及佛家等。他强调儒家经典中既包含伦理道德学,又涉及哲理。儒家之外,老庄哲学、名家逻辑学、墨家经学等都为中国古代哲学的丰富面貌添彩。
          综上所述,国学并非狭隘的儒学,而是涵盖了中国古代各个学派、各类文化的总称。对国学的认知应当超越狭隘的界定,深入挖掘先秦时期百家争鸣的丰富内涵,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
  • 国学精粹
          国学,是中华文明的灵魂,其经典涵盖丰富而庞大的内容。传统的分类方法之一是以“四库全书”为基础,将国学划分为经、史、子、集四大类。这种分类旨在系统整理古代文献,为学术研究提供基础。

3. 国学分类

  • 按四库分
          国学的分类方法其一是“四库全书”的分类方法,它把国学分经、史、子、集四大类。
类目 说明 古籍
指古籍经典,后来又增加一点语言训诂学方面的著作 易经》、《诗经》、《孝经》、《论语》、《孟子》、《尔雅》等
指史学著作,包括通史、断代史、政事史、制度史、方志等 史记》、《通志》、《汉书》、《三国志》、《新五代史》、《资治通鉴》、《续资治通鉴长编》、《通典》、《文献通考》等
指中国历史上创立一个学说或学派的人物文集 儒家的《荀子》,法家的《韩非子》、《商君书》,兵家的《孙子》,道家的《老子》、《庄子》,以及释家、农家、医家、天文算法、术数、艺术、谱录、杂家、类书、小说家等皆入“子部”。
是历史上诸位文人学者的总集和个人的文集。其中个人的称为“别集”,四库未列入的一些古代戏剧作品 别集如《李太白集》、《杜工部集》、《王荆公集》等;总集如《昭明文选》、《文苑英华》、《玉台新咏》等;古代戏剧作品如《长生殿》、《西厢记》、《牡丹亭》也属集部。
  • 按属性分
          另一种分类方法则更侧重内容属性,将国学分为义理之学、考据之学、辞章之学、经世之学、科技之学五大类。这种分类更贴近学科内涵,展示了国学的多元性。
    1. 义理之学:强调阐明事物的道理,包括哲学的经典。这部分内容深刻剖析宇宙、人生,代表作品有《老子》、《庄子》等。
    2. 考据之学:从事历史研究,包括史学的经典。这类著作如《史记》、《资治通鉴》致力于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3. 辞章之学:从事文学创作,包括诗词、散文等。《全唐诗》、《楚辞》等代表了中国古代文学的巅峰之作。
    4. 经世之学:关注治国理政、经济、法律等社会科学。这一领域如《管子》、《孟子》等,是国学在应用层面的体现。
    5. 科技之学:包含自然科学知识,如天文、算法等。这部分内容旨在探索自然规律,代表作品有《天文志》、《算经》等。

      国学经典丰富而广泛,不仅为古代文人的学术研究提供了基础,也为后人汲取智慧和灵感提供了深厚的资源。通过对国学的深入学习,我们能更好地理解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汲取其精华,使之在当代焕发新的生命力。


4. 国学经典

  • 经部
          经部分为“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群经总义类”、“四书类”、“乐类”、“小学类”、“石经类”、“汇编类”,主要是儒家经典和注释研究儒家经典的名著。
    经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周易 尚书 《周礼》 礼记 《乐经》
    《孝经》 春秋 《诗经》 《尔雅》 论语
  • 史部
          史部分为“正史类”、“编年类”、“纪事本末类”、“别史类”、“杂史类”、“诏令奏议类”、“传记类”、“史抄类”、“载记类”、“时令类”、“地理类”、“职官类”、“政书类”、“目录类”、“史评类”、“汇编类”。


    史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史记》 《汉书》 后汉书 《三国志》 《春秋左传》
    《资治通鉴》 《续资治通鉴》 《越绝书》 《吴越春秋》 晋书
    《清稗类钞》 《尚书》 《山海经》 《水经注》 《唐六典》
    《通典》 《史通》 《文史通义》 《战国策》 《永乐大典》
  • 子部
          子部分为“道家类”、“儒家类”、“兵家类”、“法家类”、“农家类”、“医家类”、“天文算法类”、“术数类”、“艺术类”、“谱录类”、“杂家类”、“类书类”、“丛书类”、“汇编类”、“小说家类”、“释家类”.农业类。
    子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老子》 《墨子》 《列子》 《庄子》 《孙子》
    《荀子》 《韩非子》 《管子》 《尹文子》 《慎子》
    《淮南子》 《抱朴子》 孟子 《公孙龙子》 《艺文类聚》
  • 集部
          集部分为“楚辞类”、“别集类”、“总集类”、“词曲类”、“闺阁类”。
    集部重要书目
    (不止于此)
    《楚辞》 《全唐诗》 《全宋词》 《乐府诗集》 《文选》
    《李太白集》 《杜工部集》 《韩昌黎集》 《柳河东集》 《白香山集》

5. 国学要点

  • 国学精髓
          国学精髓是中国五千年历史沉积下来的精华语。

    1. 老子:大其心,容天下之物;虚其心,受天下之善;平其心,论天下之事;潜其心,观天下之理。道者,万物之奥。谦退是保身第一法,安详是处世第一法,宽容是处事第一法,寡欲是养心第一法。
    2. 孔子:做人要善良,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做人要本分,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做人要诚实,诚信乃做人之本。做人要自重,严以律己宽于待人。做人要知足,知足者常乐。
    3. 庄子:身安,不如心安;屋宽,不如心宽。以自然之道,养自然之身;以喜悦之身,养喜悦之神。有所敬畏,是做人基本的道义准则。快乐不是财富多而是欲望少。平和心、喜乐心、慈悲心是人生的要旨。
    4. 孟子:君臣相比,君属于强势,臣属于弱势。君讲礼,臣讲忠,故君臣之道在于礼。君礼于臣,臣必忠;臣忠于君而君不礼,其忠必退。礼义道德是维系社会秩序的基石。
    5. 荀子:七个方面:蜕(不断进取)、虚(虚心谦卑)、一(专心致志)、静(内心宁静)、积(不断积累)、师(师友相交)、友(真诚友谊)。修身养性,学无止境。
    6. 孙子:文韬武略。韬略是双刃剑,轻用有伤,深藏可利。灵活运用,不拘一格。权谋合理性取决于结果。学者应善用此术,以利国利民。
    7. 管子:能力和习惯的培养。教练反映真实现状,引发更多可能性。教练的使命是因成就他人而成功。要得其精髓,重其所用,发扬古道,利国利民。
    8. 韩非子:统驭理论:精诚为道,运筹为术,组织为器,人才为本,制度为体,文化为魂。六个方面的能量培养,成为新经济时代领袖。
    9. 鬼谷子:权谋思想:因成就他人而成功。权谋灵活应变,不受道义、公平束缚。合理性取决于结果。权谋是掌握命运的关键。
    10. 大学:修身过程是格物、致知、诚意、正心过程。探究事物规律,学习知识,真诚对待一切,严格要求自己。修身是发现真理的过程。
    11. 易经:天地之道在于人心。遵循自然法则,领悟事物发展规律。天命难违,道在于顺势而行。
    12. 禅宗:死生间观节,细微处品德。生死是循环的过程,顺其自然,不纠结,不执着。顺应自然法则,体悟生命的真谛。
  • 国学新著

  1. 《国学三部曲》
    作者:宋定国 著
    出版时间: 2013年1月
    出版社: 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包括三部分:
    《国学纵横》
    《国学览胜》
    《国学探疑》
    评价: 学界认为是罕见的关于中国学术文化的重要力作。通过对传世文献和新的考古成果的客观评价,澄清了一系列关于“国学”和“国学大师”的观点,矫正了一些历史的误解。
  2. 机构建立
    2-1 早在上个世纪初期,章太炎先生创办了“国学讲习所”。
    2-2 北大国学门和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是近代国学研究机构的开端。
    2-3 清华大学国学研究院成立于1925年,培养了许多著名学者。
    2-4 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科学院曾有相应的研究机构。
    2-5 80年代以来,各大学相继建立了国学研究机构,同时民间的国学社团也兴起。
  3. 标新立异
          新国学是在现代社会发展需求下建立的学术体系,以儒学为主体,结合西方马克思列宁主义。新国学代表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学术体系,打破了传统国学的封闭,走向世界。由于现代社会的发展和需求,新国学引起了巨大思考和争议。
  4. 新国学与原国学
          新国学以儒家为主体,融合西方马列主义,是一种新的学术体系。新国学强调儒家主体文化,摒弃了原国学百家争鸣的复杂性,重新定义了国学概念。新国学是中国学术的全新概念,走向世界,打破了传统国学的封闭格局。
  5. 新国学具体包括:
    人文国学: 在人文方面有专著和专属文化传播机构。
    文艺国学: 尚未建立新学术体系,但人文方面已有专著和传播机构。

总体评价: 《国学三部曲》是一部对中国学术文化进行全面评介的重要著作,新国学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的新学术体系,引起了广泛的思考和讨论。


6. 国学教育

  • 教育历史
          章太炎的贡献: 在1906年9月,章太炎在东京创办了“国学讲习会”,随后成立了国学振起社。该社致力于振兴国学,发扬国光,发行讲义,内容涵盖诸子学、文史学、制度学、内典学、宋明理学和中国历史。
          早期国学教科书: 在1905-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教科书包括了伦理、经学、中国文学、中国地理和中国历史等内容。
          1905-1906年,国学保存会印行了刘师培编著的中国第一套也是至今唯一明确标注的中小学“国学教科书”。这套国学教科书分编有《伦理教科书》2册、《经学教科书》2册、《中国文学教科书》10册、《中国地理教科书》2册、《中国历史教科书》2册。2013年,《刘师培国学讲论丛书:中国历史教科书》重刊。
          国学强调治学要循序渐进、实事求是。一直到晚清,中国传统学人的治学,一定都是先由文字、音韵、训诂及目录、版本、校勘等“小学”科目入手,而后才治“史学”,再由“史学”而入“经学”。传统文化里有“道”、“器”、“艺”的分别。
  • 新办国学教育
          教育部在“十二五”规划中推出了《传统文化与中小学生人格培养研究》课题,强调国学教育应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三部分。新国学专业设立: 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增设“国学专业”本科专业,包括一些高校如东北师大、北京联合大学。这标志着对国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正式启动。
    1. 教育内容和教材发展: 传统文化相关的课题组完成了近700册传统文化标准化教材,涵盖了幼儿园到成人教育的多个阶段。教育内容包括国学与地区文化相融合的地方版教材,力图构建完整的中小学传统文化课堂。
    2. 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目标: 传统文化教育的目标是实现“青少年完美人格教育”。一些地区已经开始试点推广中小学传统文化教材,其中包括北京的通州区和大兴区。
  • 新教学课题
    1. 新教学课题: 从2016年开始,教育部在高校本科专业增设“国学专业”,标志着对国学专业人才的培养正式启动。
    2. 教学内容: 国学教育的内容将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国学经典、传统艺术和民俗文化。传统文化的课程将综合考虑各年龄段学生的差异性。
    3. 国学教师培养难题: 寻找能够融会贯通各领域文化的国学教师是一个挑战。教育部强调,国学教师应该精通儒释道兵医艺等多个门类的文化,以对学生进行全面的人格教育。

总体评价: 国学教育在中国的发展历程中经历了多个阶段,从章太炎时期的国学振兴到当代教育部的规划和课题研究。新国学专业的设立和教材的开发标志着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更深入挖掘和传承,以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和培养学生的国学素养。

大有国学刊载的所有内容,包括文字、图片、音频、视频、软件、程序、以及网页版式设计等均在网上搜集。大有国学提供的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我们不保证内容的正确性。通过使用本站内容随之而来的风险与本站无关,访问者可将本网站提供的内容或服务用于个人学习、研究或欣赏,以及其他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但同时应遵守著作权法及其他相关法律的规定,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
诸子百家

法家巨擘:管子的影响力超越千年

2024-1-8 15:17:49

少数民族节日

巴罗提节

2024-1-24 14:55:43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