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典籍>中医大全>针灸大成>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作者 国学小百科

综述:

      十二经脉之一,足太阳膀胱经,是一个中医学术语,主治脏腑、头部、筋病,出自《灵枢·经脉》。

图示:

足太阳膀胱经

经脉循环:

      1. 足太阳膀胱经起于内眼角(睛明穴),上过额部,直至巅顶交会于督脉的百会穴。
      2. 巅顶部的分支:从巅顶(百会穴)分出至耳上角。
      3. 巅顶向后直行分支:从巅顶下行(至脑户穴)入颅内络脑,复返出来下行项后(天柱穴)。
      4. 下分为两支:其一,沿肩胛内侧(大杼穴始),夹脊旁,沿背中线旁一寸五分,下行至腰部,进入脊旁筋肉,络于肾,下属膀胱,再从腰中分出下行,夹脊旁,通于臀部,经大腿后面,进入胭窝中。其二,从肩胛内侧分别下行,通过肩胛,沿背中线旁三寸下行,过臀部,经过髋关节部(环跳穴),沿大腿外侧后边下行,会合于胭窝中,向下通过腓肠肌,经外踝后面(昆仑穴),在足跟部折向前,经足背外侧至足小趾外侧端(至阴穴),与足少阴肾经相接。

行经时间:

      申时,15:00~17:00。

气血流注:

      睛明 -> 攒竹 -> 眉冲 -> 曲差 -> 五处 -> 承光 -> 通天 -> 络却 -> 玉枕 -> 天柱 -> 大杼 -> 风门 -> 肺俞 -> 厥阴俞 -> 心俞 -> 督俞 -> 膈俞 -> 肝俞 -> 胆俞 -> 脾俞 -> 胃俞 -> 三焦俞 -> 肾俞 -> 气海俞 -> 大肠俞 -> 关元俞 -> 小肠俞 -> 膀胱俞 -> 中膂俞 -> 白环俞 -> 上髎 -> 次髎 -> 中髎 -> 下髎 -> 会阳 -> 承扶 -> 殷门 -> 浮郄 -> 委阳 -> 委中 -> 附分 -> 魄户 -> 膏肓 -> 神堂 -> 譩譆 -> 膈关 -> 魂门 -> 阳纲 -> 意舍 -> 胃仓 -> 肓门 -> 志室 -> 胞肓 -> 秩边 -> 合阳 -> 承筋 -> 承山 -> 飞扬 -> 跗阳 -> 昆仑 -> 仆参 -> 申脉 -> 金门 -> 京骨 -> 束骨 -> 足通谷 -> 至阴

五腧穴:

足太阳膀胱经
足太阳膀胱经

症候主治:

      1. 外经——头、项痛,头、项强痛,眼痛多泪,鼻塞,流涕,鼻血,痔疮,经脉所过的背、腰、骶、大腿后侧、腘窝、腓肠肌等处疼痛,足小趾不能运用,疟疾。
      2. 内脏——癫狂,小便淋沥、短赤,尿失禁。

穴位详解:

序号 名称 定位 取法 主治 配伍 刺法 备注
1 睛明 在面部,目内眦角稍上方凹陷处。 目内眦即内眼角,闭目,目内眦可触及泪点,泪点内上方凹陷处取穴。 目赤肿痛,流泪,视物不明,目眩,近视,夜肓,色盲。 配球后、光明治视物不明。 嘱患者闭目,医者押手轻推眼球向外侧固定,刺手缓慢进针,紧靠眶缘直刺0.5~1.0寸。不捻转,不提插(或只轻微地捻转和提插)。出针后按压针孔片刻,以防出血。本穴禁灸。 手足太阳、足阳明、阴跷、阳跷五脉交会穴。
2 攒竹 在面部,当眉头陷中,眶上孔或眶上切迹处。 约睛明穴直上,眉头陷中,按之有压痛处取穴。 头痛,口眼急斜,目视不明,流泪,目赤肿痛,眼睑痉挛,眉棱骨痛,眼睑下垂。 配阳白治口眼急斜;透鱼腰或丝竹空治眼睑下垂、目不能闭合。 向下平刺0.3~0.5寸或向外透刺。禁灸。
3 眉冲 在头部,当攒竹直上入发际0.5寸,神庭与曲差连线之间。 正坐位,手指自眉头向上推,在入发际0.5寸处,再旁开1.5寸处,按压有痛感。 头痛,眩晕,鼻塞,癫痫。 配太阳治头痛。 平刺0.5~0.8寸。
4 曲差 在头部,当正中线旁开1.5寸,前发际直上0.5寸,即神庭与头维连线的内1/3与中1/3交点。 1、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取曲差,于其直上0.5寸处取穴,按压有痛感。2、头部,前发际正中直上0.5寸处,旁开1.5寸,神庭与头维连的内1/3与2/3交点上,按压有痛感。 头痛,鼻塞,鼽衄,目视不明,三叉神经痛,结膜炎。 配合谷治头痛;配率谷、列缺,主治头痛,眩晕。 平刺0.5~0.8寸。 针刺时,局部酸胀。不宜灸。
5 五处 在头部,当正中线旁开1.5寸,前发际直上1寸。 1、正坐仰靠,先取曲差,于其直上0.5寸处取穴,按压有痛感。2、正坐位,手指自眉头向上推,在入发际1寸处,再旁开1.5寸处,按压有痛感。 头痛,目眩,癫痫。 配合谷、太冲治头痛、目眩。 平刺0.5~0.8寸。
6 承光 在头部,当正中线旁开1.5寸,前发际直上2.5寸。 正坐或仰卧位,于前发际后2.5寸处,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头痛,目眩,鼻塞,热病,目视不明;卒中偏瘫;头晕目眩,鼻炎;内耳性眩晕;面神经麻痹,热病;癫痫;三又神经痛。 配百会治头痛;配承泣、太阳,有明目退翳的作用,主治视力减退,目翳。 平刺0.3~0.5寸。出针时要按压针孔,以防出血。 此穴为主治目疾之要穴。
7 通天 在头部,当正中线旁开1.5寸,前发际直上4寸。 正坐仰靠位,于前发际后4寸,中正线旁开1.5寸处取穴。注意:取通天时不要以百会穴为参照,由于前发际呈弧形,所以先取百会,在百会穴旁开1.5寸,再向前1.0寸处取通天的方法是错误的。 头痛,眩晕,鼻塞,鼻衄,鼻渊;头痛,目眩;脑血管疾病后遗症;三叉神经痛,面肌痉挛;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 配迎香、合谷治鼻疾。 平刺0.3~0.5寸。
8 络却 在头部,当正中线旁开1.5寸,前发际直上5.5寸。 正坐仰靠位,于前发际后5.5寸,正中线旁开1.5寸处取穴。 头晕,目视不明,耳鸣,卒中偏瘫,癫痫;耳鸣;头痛,眩晕;面神经麻痹。 配风池治头晕;配率谷、列缺,主治头痛,眩晕;配天柱、后溪,有舒筋活络的作用,主治颈项强痛。 平刺0.3~0.5寸。 针刺时,局部酸胀。不宜灸。
9 玉枕 在后头部,当后发际正中直上2.5寸,旁开1.3寸平枕外隆凸上缘的凹陷处。 1、正坐或俯卧位,先取枕外粗隆上缘凹陷处的脑户穴,当脑户旁开1.3寸处是穴。2、取坐位,沿后发际正中线向上轻推触及枕骨,由此旁开1.3寸处,在骨性隆起的外上缘可触及一凹陷,按压有酸胀感。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热病,目眩,咽喉肿痛;失眠;癔病;项强,颈椎病,腰扭伤,肩背痛。 配大椎治头痛;配大抒、合谷治头痛、鼻塞;配阳白、承泣治目痛。 平刺0.3~0.5寸。 1.出针时要按压针孔,以防出血。2.不宜深刺。
10 天柱 在项部大筋(斜方肌)外缘之入后发际0.5寸,约当后发际正中旁开1.3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取后发际正中线上0.5寸的哑门,再旁开1.3寸,当斜方肌外侧可触及一凹陷处取之。注意:本穴在入后发际0.5寸处,不应在发际上。 头痛,项强,鼻塞,癫狂痫,热病,目眩,咽喉肿痛;失眠;癔病;项强,颈椎病,腰扭伤,肩背痛。 配大椎治头痛;配大抒、合谷治头痛、鼻塞;配阳白、承泣治目痛。 直刺或斜刺0.5~0.8寸,不可向内上方深刺,以免伤及延髓。 自我保健时可经常按摩此穴,有改善视力衰退,使头脑反应敏锐,可以改善心脏机能作用。
11 大杼 在背部,当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后项部最高骨的第7颈椎,向下数1个椎体,即为第1胸椎,本穴位于第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咳嗽,发热,项强,肩背痛。 配肩中俞、肩外俞治肩背痛。 向内斜刺0.5~0.8寸。 八会穴之骨会;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12 风门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俯伏坐位或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向下数两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伤风,咳嗽,发热头痛,项强,胸背痛,痤疮。 配肺俞、大椎治咳嗽、气喘;配合谷治伤风咳嗽;配合谷、曲池、血海治痤疮。 向内斜刺0.5~0.8寸。 足太阳经、督脉交会穴。
13 肺俞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向下数3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约平肩胛冈。 咳嗽,气喘,吐血,骨蒸,潮热,盗汗,鼻塞。 配风门、定喘治咳喘;配合谷、迎香治鼻疾。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14 厥阴俞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向下数4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咳嗽,心痛,胸闷,呕吐。 配内关治心痛、心悸。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心包的背俞穴。
15 心俞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向下数5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心痛,惊悸,咳嗽,吐血,失眠,健忘,盗汗,梦遗,癫痫。 配巨阙、内关治心痛、惊悸;配内关、神门治失眠、健忘。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16 督俞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棘突下的大椎穴,向下数6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心痛,胸闷,腹痛,寒热,气喘。 配内关治心痛、胸闷。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17 膈俞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约与肩胛下角平齐。 呕吐,呃逆,气喘,咳嗽,吐血,潮热,盗汗。 配内关、足三里治呕吐、呃逆;配足三里、三阴交、膏肓治贫血。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八会穴之血会。
18 肝俞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取约与肩胛下角水平的第7胸椎,再向下数2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黄疸,胁痛,吐血,目赤,目眩,雀目,癫狂痫,脊背痛。 配支沟、阳陵泉治胁痛;配太冲治目眩。 直刺0.5~0.8寸或向脊椎方向斜刺0.5~0.8寸。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气胸。
19 胆俞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取穴,如上法确定第7胸椎,再向下数3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黄疸,口苦,胁痛,肺痨,潮热。 配阳陵泉、太冲治胆道疾病。 向内斜刺0.5~0.8寸。
20 脾俞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如上法确定第7胸椎,再向下数4个椎间,旁开1.5寸处取穴。 腹胀,黄疸,呕吐,泄泻,痢疾,背痛。 配足三里治腹泻、便秘;配足三里、四缝、太白治疗小儿疳积。 向内斜刺0.5~0.8寸。向下30°角透胃俞治疗脾胃不调。不可直刺、深刺,以免伤及内脏。
21 胃俞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如上法确定第7胸椎,再向下数5个椎间,即为第12胸椎,旁开1.5寸处取穴。 胸胁痛,胃脘痛,呕吐,腹胀,肠鸣。 配中脘、梁丘治胃痛。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防气胸。
22 三焦俞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与脐相平的第2腰椎,再往上数1个椎间为第1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腹胀,呕吐,泄泻,腰背强痛。 配气海、足三里治肠鸣、腹胀。 直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损伤肾脏,造成肾脏出血,尿血、尿液外溢,甚至继发感染。
23 肾俞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正坐低头或俯卧位,先确定与脐相平的第2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遗尿,遗精,阳痿,月经不调,白带,遗尿,水肿,耳鸣,耳聋,腰痛。 配太溪、三阴交治月经不调;配翳风、耳门治耳鸣、耳聋。 直刺0.5~1.0寸。不宜深刺,以免损伤肾脏,造成肾脏出血,尿血、尿液外溢甚至继发感染。
24 气海俞 在腰部,当第3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1.俯卧位,先取命门(正对肚脐),于命门往下数1个椎间为第3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2.坐位,两髂前上棘最高点的水平连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4腰椎,向上数1个椎体(第3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肠鸣腹胀,痔漏,痛经,腰痛。 配足三里、天枢治腹胀、肠鸣。 直刺0.5~1.0寸。
25 大肠俞 在腰部,当第4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俯卧位,先取与两髂嵴最高点相平的第4腰椎其棘突下的腰阳关穴,再从腰阳关旁开1.5寸处取穴。 腹胀,泄泻,便秘,腰痛。 配气海、足三里、支沟治便秘。 直刺0.8~1.2寸。
26 关元俞 在腰部,当第5腰椎棘突下,旁开1.5寸。 如上法确定腰阳关穴,再向下数1个椎间,为第5腰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 腹胀,泄泻,小便频数或不利,遗尿,腰痛。 配气海治腹胀。 直刺0.8~1.2寸。
27 小肠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1骶后孔。 1、俯卧位,如上法确定第5腰椎,再向下数1个椎间,即为第1骶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处取穴。2、坐位,从骨盆后面髂嵴最高点向内下方骶角两侧循摸可触及一高骨突起(髂后上棘),与之平行的髂骨正中突起处即第2骶椎棘突,向上数1个椎体,引一垂线,再从肩胛骨内侧缘引一垂线,两条垂线之间距离的中点处,按压有酸胀感。 遗精,白带,小腹胀痛,泄泻,腰腿疼。 配天枢、足三里、上巨虚、关元治腹胀、痢疾、便秘;配肾俞、三阴交、三焦俞、关元、曲泉治泌尿系结石。 直刺或斜刺0.8~1.0寸;灸3~7壮。
28 膀胱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2骶后孔。 俯卧位,如上法确定第5腰椎,再向下数2个椎间,即为第2骶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 小便不利,遗尿,泄泻,便秘,腰脊强痛。 配肾俞治小便不利;配伍中极、三阴交治疗前列腺疾患。 直刺或向内斜刺0.8~1.2寸。
29 中膂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3骶后孔。 俯卧位,如上法确定第5腰椎,再向下数3个椎间,即为第3骶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 泄泻,疝气,腰脊强痛。 配大敦治疝气。 直刺1.0~1.5寸。
30 白环俞 在骶部,当骶正中嵴旁1.5寸,平第4骶后孔。 俯卧位,如上法确定第5腰椎,再向下数4个椎间,即为第4骶椎,在其棘突下旁开1.5寸取穴。 遗尿,疝气,遗精,月经不调,白带,腰部疼痛。 配三阴交、肾俞治遗尿、月经不调。 直刺1~1.5寸。
31 上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与正中线之间,适对第1骶后孔处。 俯卧位,食指尖按在小肠俞与后正中线之间,小指按在尾骨上方小黄豆大小圆骨突起(骶角)的上方,中指与无名指等距离分开按放,各指尖所到之处是:食指尖为上髎,中指尖为次髎,无名指尖为中髎,小指尖为下髎。 大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阴挺,遗精,阳痿,腰痛。 配三阴交、中极治小便不利。 直刺1.0~1.5寸。
32 次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2骶后孔处。 参看上髎穴。另外一种取法是:髂后上棘与后正中线连线中点稍稍偏下的凹陷处。 疝气,月经不调,痛经,带下,小便不利,遗精,腰痛,下肢痿痹。 配三阴交、中极、肾俞治遗尿;配公孙治痛经。 直刺1.0~1.5寸,可灸。
33 中髎 在骶部,当髂后上棘内下方,适对第3骶后孔处。 参看上髎穴。 便秘,泄泻,小便不利,月经不调,带下,腰痛。 配足三里治便秘。 直刺1.0~1.5寸。
34 下髎 在骶部,当中髎内下方,适对第4骶后孔处。 参看上髎穴。 腹痛,便秘,小便不利,带下,腰痛。 配气海治腹痛。 直刺1.0~1.5寸。
35 会阳 在骶部,尾骨端旁开0.5寸。 跪伏取穴,尾骨端旁开0.5寸取穴。 泄泻,便血,痔疾,阳痿,带下。 配承山治痔疾。 直刺1.0~1.5寸。
36 承扶 在大腿后面,臀下横纹的中点。 俯卧位,于大腿与臀部交界之臀沟中点取穴。 腰骶臀股部疼痛,痔疾。 配委中治腰痛。 直刺1~2寸。
37 殷门 在大腿后面,当承扶与委中的连线上,承扶下6寸股二头肌与半踺肌之间。 俯卧位,在大腿后正中线上,臀横纹至腘横纹连线中点上1寸取穴。 腰痛,下肢痿痹。 配大肠俞治腰痛。 直刺1~2寸。
38 浮郄 在腘横纹外侧端,委阳上1寸,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俯卧位,先取腘横纹外侧端的委阳穴,于其直上1寸,股二头肌腱内侧处取穴。 便秘,股腘部疼痛、麻木。 配承山治下肢痿痹。 直刺1.0~1.5寸。
39 委阳 在腘横纹外侧端,当股二头肌腱的内侧。 俯卧位,在膝盖后面找到腘横纹,在腘横纹外侧端,股二头肌内侧取穴。 腹满,小便不利,腰脊强痛,腿足挛痛。 配三焦俞、肾俞治小便不利。 直刺1.0~1.5寸。
40 委中 在腘横纹中点,当股二头肌腱与半腱肌肌腱的中间。 在膝盖后面找到腘横纹,其中间即为本穴。 腰痛,下肢痿痹,腹痛,吐泻,小便不利,遗尿,丹毒。 配大肠俞治腰痛;配中脘、天枢、阴陵泉能清热利湿,逐秽化浊,治霍乱吐泻;配足三里、承山、昆仑健筋补虚,治足踝酸软。 直刺1.0~1.5寸。针刺不宜过强、过快、过深,以免伤及血管和神经。 合穴;膀胱下合穴;四总穴,“腰背委中求”。
41 附分 在背部,当第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2个椎间,即为第2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颈项强痛,肩背拘急,肘臂麻木。 配大椎治颈项强痛;配后溪、天井治疗背拘急而痛;配委中、天宗治疗肩胛部疼痛。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过深,以免误入胸腔损伤肺脏。 手、足太阳经交会穴。
42 魄户 在背部,当第3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3个椎间,即为第3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咳嗽,气喘,肺痨,项强,肩背痛。 配天突、膻中治咳喘;配天柱、后溪治疗背痛颈项强直;配气舍、譩譆治疗咳嗽。 向内斜刺0.5~0.8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肺脏引起气胸。
43 膏肓 在背部,当第4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4个椎间,即为第4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咳嗽,气喘,肺痨,健忘,遗精,完谷不化。 配尺泽、肺俞治咳喘;配百劳、魄户治疗痨病;配大椎、关元、足三里治疗骨蒸劳热;配百会、神门治疗失眠、心悸、健忘。 向内斜刺0.5~0.8寸。本穴可主治各种慢性虚损性疾病。
44 神堂 在背部,当第5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5个椎间,即为第5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咳嗽,气喘,胸闷,脊背强痛。 配膻中治胸闷。 向内斜刺0.5~0.8寸。穴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肝脏。
45 譩譆 在背部,当第6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6个椎间,即为第6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咳嗽,气喘,疟疾,热病,肩背痛。 配大椎、肩外俞治肩背痛;配神门、肺俞治疗喘逆;配足三里、阴陵泉治疗腹满。 向内斜刺0.5~0.8寸。
46 膈关 在背部,当第7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7个椎间,即为第7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约平肩胛下角。 胸闷,嗳气,呃逆,呕吐,脊背强痛。 配内关治嗳气、呃逆;配百虫窝治疗诸虫病。 向内斜刺0.5~0.8寸。
47 魂门 在背部,当第9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2个椎体即为第9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平肝俞。 胸胁痛,呕吐,黄疽,泄泻,背痛。 配阳陵泉、支沟治胸胁痛;配心俞、肝俞治疗心悸。 向内斜刺0.5~0.8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脏。
48 阳纲 在背部,当第10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1、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3个椎体即为第10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 肠鸣,腹痛,泄泻,黄疸,消渴。 配气海治腹胀;配胆俞治疗目黄。 向内斜刺0.5~0.8寸。不宜深刺,以防气胸。
49 意舍 在背部,当第11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4个椎体即为第11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 腹胀,肠鸣,呕吐,泄泻。 配脾俞、胃俞治腹胀。 向内斜刺0.5~0.8寸。本穴不可深刺,以免刺伤肝肾。
50 胃仓 在背部,当第12胸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先确定项后最高骨第7颈椎,再向下数12个椎间,即为第12胸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2、坐位,在背部脊柱区,两肩胛骨下角水平线与脊柱相交所在的椎体为第7胸椎,向下数5个椎体即为第12胸椎,再从其棘突旁开量4横指(即3寸)。 胃脘痛,腹胀,小儿食积,水肿,背脊痛。 配足三里治胃痛;配四缝、足三里治疗小儿食积。 直刺1~2寸。针刺不宜过强、过深,以免伤及内脏。
51 肓门 在腰部,当第1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1、俯卧位,如上法确定第12胸椎,再向下数1个椎间,即为第1腰椎,在其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腹痛,便秘,痞块,乳疾。 配气海、天枢治便秘。 向内斜刺0.5~0.8寸。
52 志室 在腰部,当第2腰椎棘突下,旁开3寸。 俯卧位,取约与脐相平的第2腰椎,在棘突下,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 遗精,阳痿,小便不利,水肿,腰脊强痛。 配命门治遗精;配肾俞、曲骨、归来、三阴交治疗前列腺炎。 向内斜刺0.5~0.8寸。不可深刺,以免伤及肝肾。 别称“精宫”。
53 胞肓 在臀部,平第2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先取与两髂嵴最高点相平的第4腰椎,再向下数3个椎间,在其棘突下,旁开3寸处取穴。 肠鸣,腹胀,便秘,癃闭,腰脊强痛。 配委中治腰痛;配秩边、三阴交治疗癃闭;配水道、归来治疗便秘。 直刺1.0~1.5寸。
54 秩边 在臀部,平第4骶后孔,骶正中嵴旁开3寸。 俯卧位,与骶管裂孔相平,后正中线旁开3寸处取穴。注意:此种取法比找第4骶后孔相对简单,即使较肥胖患者仔细揣摩也可找到骶管裂孔。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直刺1.5~3.0寸,外侧为坐骨神经,针感可至足。针刺时若刺中坐骨神经,则不可再继续猛力提插,以免刺伤神经干。
55 合阳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委中下2寸。 俯卧或正坐垂足位,在腘窝横纹中点的委中穴直下2寸处取穴。 腰脊强痛,下肢痿痹,疝气,崩漏。 配腰阳关治腰痛;配蠡沟、太冲治疗疝痛。 直刺1~2寸。
56 承筋 在小腿后面,当委中与承山的连线上,腓肠肌肌腹中央,委中下5寸。 俯伏或正坐垂足,于腓肠肌中央取穴,当合阳与承山之间。 痔疾,腰腿拘急疼痛。 配委中治下肢挛痛。 直刺1.0~1.5寸。
57 承山 在小腿后面正中,委中与昆仑之间,当伸直小腿或足跟上提时腓肠肌肌腹下出现尖角凹陷处。 俯卧位,下肢伸直,足跟上提,其腓肠肌部出现人字陷纹,从其尖角下取穴。 痔疾,转筋,脚气,便秘,腰腿拘急疼痛。 配大肠俞治痔疾;配肾俞、委中治疗腰背痛;配关元、百会治疗脱肛,配昆仑、大陵治疗足跟痛。 直刺1~2寸。
58 飞扬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直上7寸,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 昆仑直上7寸,也就是承山穴外下方1寸处取穴。 头痛,目眩,腰腿疼痛,痔疾。 配委中治腿痛;配会阳、睛明治疗头眩眼痛。 直刺1.0~1.5寸。 络穴。
59 跗阳 在小腿后面,外踝后,昆仑穴直上3寸。 昆仑穴直上3寸,即为本穴。 头痛,腰骶痛,下肢痿痹,外踝肿痛。 配阳陵泉、丘墟治疗足内翻;配大肠俞、秩边、委中治疗坐骨神经痛。 直刺0.8~1.2寸。 阳跷脉郄穴。
60 昆仑 在足部外踝后方,当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 伸直小腿,找到外踝骨最高处,即外踝尖,再找到跟腱,在外踝尖与跟腱之间的凹陷处取穴。 头痛,项强,目眩,癫痫,难产,腰骶疼痛,足跟肿痛。 配风池治头痛、目眩;配风池、大抒、天柱治疗颈背痛、颈不可转侧。 直刺0.5~0.8寸。 经穴。
61 仆参 在足外侧部,外踝后下方,昆仑穴直下,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昆仑穴直下,足跟骨外侧赤白肉际处。 足跟痛,下肢痿痹,癫痫。 配太溪治足跟痛。 直刺0.3~0.5寸。 本穴为足太阳、阳跷之交会穴。
62 申脉 在足外侧部,当外踝直下方凹陷中。 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位,在外踝直下凹陷,前后有筋,上有踝骨,下有软骨,穴居其中。 头痛,眩晕,癫狂痫,腰腿酸痛,目赤肿痛,失眠。 配肾俞、肝俞、百会治眩晕。 直刺0.3~0.5寸。 八脉交会穴,通阳跷脉。
63 金门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于足外侧,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为第5跖趾关节,再向上就是第5跖骨,在第5跖骨粗隆前下凹陷中取穴。 头痛,项强,目翳,癫痫,腰痛。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直刺0.3~0.5寸。 原穴。
64 京骨 在足外侧部,第5跖骨粗隆前下方,赤白肉际处。 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足外侧,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为第5跖趾关节,再向上就是第5跖骨,在第5跖骨粗隆前下凹陷中取穴。 头痛,项强,目眩,癫狂,腰痛。 配百会、太冲治头痛。 直刺0.3~0.5寸。 郄穴。
65 束骨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后方,赤白肉际处。 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为第5跖趾关节,在其后方即是本穴。 头痛,项强,目眩,癫疯,腰腿痛。 配肾俞、太冲治目眩。 直刺0.3~0.5寸。 输穴。
66 足通谷 在足外侧,足小趾本节(第5跖趾关节)的前方,赤白肉际处。 小趾与足部相连接的关节为第5跖趾关节,在其前方即是本穴。 头痛,项强,目眩,鼻衄,癫疯。 配大椎治项强。 直刺0.2~0.3寸。 荥穴。
67 至阴 在足小趾末节外侧,距趾甲角0.1寸。 正坐垂足着地或仰卧位,于足小趾甲外侧缘与基底部各做一线,两线交点处取穴。 头痛,目痛,鼻塞,鼻衄,胎位不正,难产。 配太冲、百会治头痛。 浅刺0.1寸。胎位不正用灸法。 井穴
0 条回复 A文章作者 M管理员
    暂无讨论,说说你的看法吧
个人中心
今日签到
有新私信 私信列表
搜索